温州钜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破产传言频现 风电、光伏新能源行业开始进入“寒冬”?

编辑:温州钜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8/09/29
多晶硅、风电等新能源曾经都是暴利的热门行业,深受创投青睐。但是当前存在投资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新能源行业进入“严冬”……

破产传言频现 新能源冬至?

2011年10月18日晚间,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突然传出“申请破产”的消息,委实令业界震撼,但公司方面随即否认。尚德电力并非孤例,十几天前,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亦被传言“申请破产保护”,赛维方面随即予以反驳。

“破产”,未免扎眼了些—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9月初美国光伏组件供应商Solyndra宣布关闭生产工厂并申请破产(一个月内的第三起光伏企业破产事件),但国内光伏行业的不景气,却是人所共睹。

另一个新能源宠儿—风力发电的日子也不好过,市场需求正在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电机组整机的造价已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3000元/千瓦,利润微薄。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风机积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卖出去的也回款困难。即便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这样的巨头,也利润大跌、库存高企,前者更因设备事故频发,各类麻烦缠身。

今年初,许多新能源玩家们还处于大干快上、信心爆棚状态,随后一路滑落谷底,如今他们正守着积压的风机、破败的风场和成堆的电池片暗自发愁。资金链紧张,濒临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这些象征着没落与颓废的关键词,首次被加之于曾经笼罩明星光环的新能源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增速迅速下滑,是可以看得到的新能源行业遭遇寒流的两大主因。此外,它也与政府失去对新能源行业的热情有关,如今,政策更多侧重于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规范,乃至“降温”。

经过“十一五”的狂飙突进,新能源行业正迎来艰难的调整期,内外交困。

新能源入冬不冷 创投界抄底各有所爱

多晶硅、风电等新能源曾经都是暴利的热门行业,深受创投青睐。但是当前存在投资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新能源行业进入“严冬”,大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于近年来如同过山车一样的新能源行业,在昨日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创投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数位创业投资家均表示,长远来看,仍然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

深圳市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表示,他们投资的两家新能源公司已在海内外上市。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上,阚治东认为,因为资源的有限性、气候变暖、国内交通运力等因素,继续靠火电增加满足对电力需求已经行不通。当前新能源中的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等行业遇到一些困难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利用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同时未来在继续寻求新的能源方面也有很大空间。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

阚治东的观点得到在场嘉宾一致认同。对于新能源尤其是风能光伏产业处在“冬天”的现状,深圳市悦享资本管理公司董事长吉清说,“这个‘冬天’不太冷,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不一定是坏事。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相比之下现在有更大更多的机会发现好的企业。”吉清说,他现在更看好光伏产业,在“冬天”里,光伏企业要做好产业整合准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吉清更青睐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的企业。

东方富海总裁程厚博说,“我们年初正在筹备新能源基金,这段时间还是比较煎熬”。对于眼下的应对策划,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功臣表示,在新能源发展的问题上应该继续扩大思路。除了发展新能源外,同时应该重视能源节约性使用,以及开发区域性的能源。李功臣认为,核能的作用不可替代,也是可以关注的重点行业。据悉,鲁信创投]正在跟踪考察一些节能减排、垃圾处理项目等。

深圳市大正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郭迅说,除了光伏产业、风能,也关注其他新能源项目,例如薄膜的投资项目。

原料与市场依赖海外中国企业急需内外突破

“当前,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前景不确定,再加上财政紧张,一些国家收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政策,让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新能源出口企业发展更为困难。”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转型期已经来临。

在詹晓宁看来,要度过此次转型期,国内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企业要加大在海外的投资步伐。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可以享受东道国的各种优惠政策,可以更有效的打开东道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应引起国内企业关注。很多国内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欧美技术型中小企业,弥补自身不足。

“风电场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是一种趋势,而沿海地区特别是海上地区的风力条件对风机各方面的要求都更高,国内风电企业要在市场中取胜,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是关键。”上述全球知名风电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新区的生产基地可以生产全球最领先的风机产品,这让我们对应对目前的市场变化充满信心。(综合证券时报、中国企业家等报道)